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4节 (第4/4页)
做势要打。捧灯惊呼一声,朝后就退,结果狠狠地撞在了骡子屁股上。骡子这种畜牲脾气最大,当时就怒从心头起,恶向胆边生,撩起后蹄,直朝捧灯胸口踹来。这要踹实了,捧灯非受重伤不可,好在瑞秋动作快,飞步上前,双臂一探,左手牢牢捉住了一只骡蹄,右手一推捧灯的肩膀,把他生搡开六七步远。 ??那骡子一只后蹄悬空被人捉住,剩下三条腿站不稳当,一边趔趄,一边大声嘶叫。刘鉴和十三娘全都笑了起来,瑞秋轻轻放开骡蹄,也不禁莞尔。捧灯一边拍着自己胸口,心说“好险”,一边注意着瑞秋的表情,见她笑出了声,这才一块大石头放落肚中。 ??乌云散去,刘鉴就送十三娘启程,两人走在前面,瑞秋牵着骡子跟随在后――那骡子被才她教训了一回,脾气变得异常温和――捧灯原本想落在最后,可是又不敢再靠近骡子屁股,只好紧走两步,勉强算是和瑞秋并肩而行。 ??四个人沿着斜街直下鼓楼,打算从鼓楼下大街南到北安门,向东绕过皇城工地,再出崇文门而去。刘鉴和十三娘边走边聊,刘鉴笑着说:“我知道袁忠彻为什么总骂我‘江湖骗子’了。”十三娘好奇地望他一眼:“要说江湖骗子,其实袁老大人……”想起袁柳庄一套一套的江湖口,不禁掩嘴微笑。 ??刘鉴轻摇着折扇:“就是因为他爹。你注意那天袁忠彻的表情了么?他爹一张嘴就是江湖口儿,想必在外给他丢脸,在家唠叨得他想吐,所以他听我偶尔带出几句套话来就烦得不行。江湖骗子,嘿嘿,他当然不敢骂他爹,只好转过头来骂我出气。” ??“原来如此,”十三娘笑着问,“那么你骂他奉承权贵,又是什么因由呢?”刘鉴闻言一愣,随即脸上一红:“我只是针锋相对而已……往事不提也罢。” ??聊着说着,才刚过了海子桥,旁面就是白米斜街的东北口,十三娘突然想起一件事来,秀目朝西面一瞥,问刘鉴说:“那些围着牛禄宅子的兵丁,都已经撤了吧?” ??刘鉴一皱眉头:“我不知道。那么多天了,想必……”转身吩咐捧灯:“你去瞧瞧。”捧灯答应一声,快步跑了过去,时候不大,就又蹩了回来,朝刘鉴一鞠躬:“尊主……不是,爷,那些兵还在那儿呢,那位姓马的二爷也在,伸着脖子往街口瞧,一张脸跟谁该他十贯钱似的,要多难看有多难看。小的不敢露头,巴着墙往里瞅了一眼,就赶紧回来禀报了。” ??刘鉴愕然道:“难道宋尚书、王大人他们都忘了通知都督府,叫马伯庸撤兵吗?”十三娘掩口而笑:“如果不是我询问一声,不是连你也都忘了吗?这位二爷也真是可怜,你这就过去请他撤了吧。” ??刘鉴打开折扇,轻轻摇头:“光我说了也没用,没有都督府的命令,他也是不敢撤的。等送你出了城,我就去叫宋尚书行文都督府吧。”捧灯在旁边笑:“反正这马伯庸是二爷做惯了的,他看都督府的大门也是看,看牛禄的大门也是看呀。” ??迁都北京的历史 ??明成祖朱棣甫登皇位,就想迁都北京。根据《明史》记载,他在永乐元年的正月就下诏改北平府为北京顺天府,称为“行在”,也就是临时首都的意思。二月份把北平布政使司也就是原北平府的行政机构给撤除了,所有权限都统归北京行部,同时把北平都指挥使司也就是原北平府的军事机构也改名为“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”。 ??永乐四年七月,朱棣下诏,要从明年五月份起在北京城内修建皇宫,迁都之事,正式提上议事日程。第二年十月,朱棣的徐皇后病死了――这位皇后本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闺女,还写过一本女性行为守则叫《内训》――他没有把皇后安葬在南京,反而下令在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修建陵寝。 ??北京城修好以后,永乐十八年秋季开始迁都,第二年(1421年)的二月二日,迁都正式完成。从此以后,大明朝的首都“京师”就变成北京城了,一直维持到末代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。 ??朱棣是喜欢北京,但他的太子朱高炽(即明仁宗洪熙皇帝)却始终热爱南京。朱高炽是徐皇后生的,他还有两个同母兄弟叫朱高煦和朱高燧,三个人都是嫡子,都有继位的资格,所以连番明争暗斗,朱高炽差点保不住太子的位置。好不容易熬到老爹朱棣驾崩,朱高炽都已经47岁了,他一继位,南京城内就开始连绵不绝的大地震,但这丝毫也吓不倒他一颗向往南京的拳拳之心。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登基,第二年三月份他就下诏还都南京,并且把北京重新改为“行在”。 ??可是这位超级大胖子的洪熙皇帝满身是病,才下诏还都,他就病倒了,两个月后咽了气――在位仅仅十个月。他是喜欢南京,他的太子朱瞻基(即明宣宗宣德皇帝)可还是喜欢北京城,虽然为了照顾老爹面子,北京还是多叫了几年的“行在”,但他始终就没有想再回南京去过。 ??(end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