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79节 (第2/2页)
,节目组能邀请你,是对你的肯定。”刘莹拍拍许秧的手。 她说着看向许爸许妈:“我觉得,这是我们的店太小的缘故,而且对秧秧上节目可能会带来客流量一事没有预估到位。” 许秧之前参加综艺,因着厌食症嘉宾在网上小火一阵,家里的店得到了宣传,客人增多,但并未达到这种火爆程度。 家里人确实是没有预估到位。 “那现在要咋办?”许妈看看许秧又看看刘莹。 “现在最重要的是再招几个人。”许秧皱着眉说,“然后把手撕鸡停了,等忙过这阵再看要不要恢复。” “那酱串呢?”许妈问。 “不穿竹签了,这个费人工和时间,直接分开卤。”许秧说。 酱串也是店里的一个特色,只是少了竹签,实际上味道并没有改变。 “行,那就先这样做。”许爸翻出手机,“我跟老板说一声,进货量得加大一点。” “还有打包盒。”刘莹提醒道。 “明天把店里的格局改一改,门口的遮雨棚往外卷一点。”许秧说着突然想到一点,“再弄个手机自助点单,客人们就不用排队,可以先去别的地方转转再来取。” 之前没弄,是觉得店里不需要,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,这个小程序必须得备上。 许妈一听手机点单,不由松了口气,这应当比她在屏幕上按来得方便,而且不容易出错。 “我们还可以准备一些小凳子放门口,让等待的客人坐。”刘莹补充道,反正店门口挺宽的。 许爸拿着纸笔,把这一些点记下来,明天就照做,停一天工,损失的钱想想就让人心疼。 许秧拿手机查了查自助下单程序,发现还真有不少,但她对这些不了解,哪个更靠谱? 她想了想,这事还是得找人帮忙,事后再请吃饭。 于承禹看到许秧的信息,很快回了一个好字。 他对自助下单程序了解不多,找朋友问了下,列了三家还不错的给许秧挑。 许家店里最近的事他都很清楚,这一切只能说明星带来的流量是可怕的,即使许秧不咋出名,不过是上了个节目,客人就要把店里挤爆了。 青灵食肆为此都暂停营业,没有福包饭的日子实在是有点无趣。 所以帮许秧一点忙,蹭一顿饭,他明显是赚到了。 不过于承禹更希望青灵食肆重新营业,每日福包饭给予的那种期待感,是别的东西怎么也比不上的。 许家美食小店修整了几天,重新营业后,大家发现小店取消了堂食,全部改为外带,同时还提供了自助点单小程序。 这样的调整,无论是对客人,还是对店家,都是利大于弊。 于是,许家小店门前排长队的现象消失了,客人们扫一下二维码,自助点单。 他们可以仔细考虑自己想要吃什么,在手机上删删减减,也可以下单后到周围其他店里逛逛。 排长队的现象消失了,但是客流增多,也给其他店带来了生意。 但相应的,许爸许妈更忙了。 销量增大,就更加要把控质量,还有新招聘来的员工,没有充足的时间培训,只能做些简单重复的活,诸如打包、清洗、切牛杂的活等等。 等到《四季田园》正式播出,店里的客人更多了,也不是没有人去青灵食肆,不过那边不营业,次数多了就再没人去。 许秧又不是明星,也没人守着看她,她的日常生活倒是没收到什么影响。 顶多周末她去店里帮忙的时候,跟她打招呼、拍她照片的人多一些罢了。 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之后,许爸许妈又把外卖给开通了,一是在外卖网站是交了钱的,二是为了那些老客户。 许秧瞅着店里的运转越来越来流畅,琢磨着添加新品,比如卤味、烧仙草这些。 她有问过许爸许妈要不要开分店,他们都不是很乐意。 在他们看来,做吃食生意就得自己盯着,若是交给别人做,谁知道食物的质量有没有得到保证? 他们都不希望因为那些不确定因素而坏了口碑。 许爸许妈不愿意,许秧就没再提。 暑假要到了,她准备把青灵食肆开起来,还要研发新菜,也忙着呢。 七月底,许年冬很兴奋地给许秧打电话:“秧秧姐,我收到桂大的录取通知书了。” “恭喜,年冬来桂城玩吗?”许秧也很为许年冬高兴。 “可以吗?” “让胜哥送你到动车站,到了桂城后我去接你。”许秧三言两语就把这个事给定下来了。 然而,隔天她去接许年冬的时候,却被她脚边的大包小包给吓到了。 “年冬,你这是把家都搬过来了吗?” 许年冬咧咧嘴,和许秧提着东西往车子走去,“都是家里刚下来的农产品,带给你尝尝。” “还有今年新打下来的米,非常香。”